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序幕,而加入世贸组织则让中国经济驶入了高速路。不过,很少有人能想象到,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付出的艰辛努力,每一件都让人感慨万千。
在中美磋商的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突然厉声喝道:"龙永图,别给我传纸条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道路遭遇了哪些阻碍?朱镕基总理为何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中美两国在谈判桌上最终达成了怎样的协议?
【复关之路漫长】
1948年4月,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关贸总协定的临时适用协议,正式成为该组织的第23个成员。
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体系的基础,它在二战后成立,目的是让各国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通过这个协议,成员国能够减少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更自由地流动,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国虽然最早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并在初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这种优势地位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蒋介石撤到了台湾。不久之后,国民党在没有得到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允许下,单方面向联合国申请退出关贸协定。
蒋介石的消极态度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阻碍。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已焕然一新,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1971年,中国历经重重阻碍,终于赢得了联合国的一席之地。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每一步成长都牵动着全球的目光,特别是西方国家,他们不遗余力地试图设置障碍。
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一下子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但高额关税和国家间的贸易壁垒成了大麻烦,进口商品贵得让普通百姓买不起,国外的好技术也让咱们的企业干着急。
北京师范大学的万喆教授就这一情况谈过他的看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咱们国家可以和外国互通有无。既能把自己的好东西卖到国外,又能学习人家先进的技术。"
尽管有不少人提出了相关建议,但当时中国才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整个国家还在摸索前行。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参与国际贸易的想法,国内各界在观念上一时还难以完全认同。
不少人担心放开市场会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咱们国内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旦对外开放,很可能会受到外来竞争的冲击,最后反而吃亏。”
关贸总协定的成员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的分歧和摩擦也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深刻体会到封闭自守的严重后果,也真正明白了"不进步就会受欺负"的硬道理。正因如此,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往来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走的路。
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重新成为成员国的请求。然而,没人预料到,这条“复关”之路竟然走了整整15年。
一开始,邓小平就意识到这个任务需要很长时间,过程也会非常困难。为此,他特意从中央和国务院挑选了一批能力出众的干部,并且让他们做出郑重承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完成这个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当时,负责处理相关事务的关贸总协定专门设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工作小组,这个小组被命名为"中国缔约国地位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主要负责三件事:首先,他们要评估申请加入的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看看和关贸总协定的标准还差多远;其次,他们要给成员国提供一个协商的地方,让各方就新成员该付出什么代价进行谈判;最后,他们还得准备好新成员正式加入关贸总协定所需要的法律文书。
中国代表团和关贸总协定工作组通力合作,与37个成员国进行了多轮磋商。无论是国家经济体制这样的宏观议题,还是各类商品的关税细节,总共涉及近2000个具体事项,都逐一达成了一致意见。
不少国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作方式存在很大疑惑。那时,国内各界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混搭",也有人主张是"有规划的商品经济",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当时担任外经贸部副部长、负责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底气十足地表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发展市场经济。”
经过多次反复谈判,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的目标已经近在眼前。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成员国态度不够真诚,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还故意隐瞒关键信息,给谈判进程带来了严重阻碍。
1996年,世贸组织正式接手了关贸总协定的工作。对中国来说,从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路走来并不平坦。特别是在和美国谈判时,遇到了不少麻烦。我们前前后后谈了二十多次,期间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和调整。
然而,在双方对峙的时期,仍有7个棘手的问题无法达成一致。为了打破僵局,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决定亲自出访美国,但此行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访美一波三折】
每次中美领导人会面,都会在美国媒体圈引发热议,有时还会冒出一些负面声音。朱镕基明知这次访问可能会遭遇质疑和批评,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1999年4月11日,朱镕基率团来到洛杉矶。那天正下着雨,他毫不犹豫地走向迎接的人群,微笑着挥手,那份真诚让人感动。随后,他用智慧和风趣的言辞,成功改变了西方对中国人的固有看法。
那时候,一群美国记者扛着各式各样的摄像设备,都想捕捉到这位中国总理与众不同的瞬间。
朱镕基看到这情况,笑着对克林顿总统说:“我现在有点紧张,心跳都加快了。和克林顿总统比起来,我还是个新手。他处理这类事情经验丰富,我可比不上。”
朱镕基向来以务实著称,不常使用浮夸的语言。然而,为了真切地传达对中美关系的感受,他的演讲语调柔和,用词讲究。
抵达洛杉矶时,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离开时,天空已经放晴,乌云散去。飞抵华盛顿时,明媚的阳光洒满大地,天气格外晴朗。
朋友之间难免有分歧,能坦诚表达不同观点的人,才是真正的知己;敢于直言相劝的伙伴,才算得上至交好友。
朱镕基的机智风趣让在场的美国记者和民众都乐开了花。随后,他在丹佛十六街的商店里买了两顶美国产的帽子,开玩笑说:“我这可是在为中美的贸易平衡做贡献。”
那一天堪称中国外交使团遭遇的最大挫折,当消息传到朱镕基耳中时,局面已然无法挽回。
在与美国代表团会谈时,他表示:"我们已经让了不少步,可美方还要求我们做出更多妥协。这样的结果,我回去没法跟国内的老百姓交代。"
克林顿与朱镕基会面时,针对信息外泄一事做出回应。他表示,此事纯属白宫无心之失,并重申美国将积极支持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然而,美国政府的温和态度并未维持很长时间。到了5月7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轰炸,导致多名中国记者和工作人员不幸遇难。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情绪再次达到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不得不一再推迟。
作为全球经济领头羊的美国,在世贸组织里说话分量很重。要是搞不定美国,跟它处不好关系,中国想进世贸组织基本没戏。
所以,尽管中美之间的谈判多次暂停后又重新开始,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最后谈判一锤定音】
最初就是想争个公平。全球100多个国家都加入了关贸组织,中国作为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凭什么被挡在门外?
龙永图在解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时提到,中国代表团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1999年11月,中美双方的谈判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这标志着中国即将迈入世贸组织的大门。
当时,美国派出的谈判团队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我国方面由龙永图担任首席代表,负责应对这场谈判。然而,美国方面坚持原有立场,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
中方提出要对美国输华肉类加强检疫。美方代表对此表示反对,并称:"我们生产的肉类质量有保障,不像中国市场上那些掺水的肉类产品。"
龙永图一听这话就火了,毫不客气地让美国代表离开,并正色道:"谈判事关国家尊严,不容轻视。"
接下来,美国在多个关键行业向中国施压,包括要求中国降低汽车进口关税,以及开放电信、保险等敏感领域。这些要求明显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复关谈判期间,曾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的佟志广有个生动的说法:“美国就像个被惯坏的孩子,跟他们谈判好比带孩子去理发,他总是不安分地动来动去,你得使劲按住才行。”
1999年11月15日,龙永图和美国代表们正在核对那份长达500多页、谈了好几年的协议。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人又变卦了,连机票都买好了,摆明了就是"你要是不答应我的条件,我马上就走人"的架势。
龙永图明白,中国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与美国之间的谈判僵局,他只能向上级请示。此前访美未能取得进展的朱镕基在了解情况后,果断决定亲自参与谈判,与美国代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锋。
安静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美方代表率先抛出三个棘手难题。出乎所有人意料,朱镕基没有半点迟疑,爽快地逐个应承下来。
在之前的中美谈判中,双方在七个关键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按照惯例,所有决策都必须先经过国务院的审核批准。朱镕基这次的做法绕过了这一程序,让龙永图非常着急,赶紧写了张纸条提醒。
朱镕基直接打断了他,说道:“龙永图,别再多此一举了!”
这句话一出口,不仅我们的谈判代表愣住了,连美国代表团也瞬间安静下来。没过多久,朱镕基再次发话,这次是直接对美国代表说的:"我们已经接连在三个问题上妥协了,接下来四个问题该你们做出让步了。我们就这么定下来吧。"
在那紧张对峙的几分钟里,美国代表不得不接受朱镕基提出的方案。经过一番较量,中美谈判最终画上句号。两年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背后离不开朱镕基和龙永图展现出的智慧与胆识。
【后记】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不仅让中国受益,也为世界带来了机遇。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到创新创造,这条路我们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前景也会更加广阔。